西贝柳斯之夜 芬兰的心脏在跳动 杭州爱乐乐团 当芬兰“卡拉扬”遇到法兰西“帕格尼尼”

来源:

阅读:

作者:记者 厉玮 文 丁以婕 摄 来源:杭州日报 日期:2018-06-05

 

       当冷静深沉的芬兰人遇到热情似火的法国人,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上周六晚,芬兰“卡拉扬”奥科·卡姆与法兰西新锐大提琴家奥雷利安·帕斯卡尔相遇了。这场“遇见大师Ⅴ-奥科·卡姆演绎西贝柳斯”音乐会的体验是特别的,观众窥见了芬兰的雪山和松林,也嗅到了法国的香氛与红酒。

       奥科·卡姆与杭州颇有渊源。2014年,他首次来杭,牵手杭州爱乐乐团。2015年恰逢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他带着芬兰拉蒂交响乐团献演杭州大剧院。两次完美的合作体验促成了三年之后的重逢。

       对于“西贝柳斯最佳诠释者”的称号,奥科·卡姆表示作为芬兰人,演绎这位芬兰国宝级作曲家的作品义不容辞,但不想被贴上“西贝柳斯指挥家”的标签,自己一直在尝试更多元、更宽广的音乐风格。

       当晚的音乐会以西贝柳斯的《卡雷利亚》组曲开始。第一个音符起,奥科·卡姆就展现出对这部作品娴熟的驾驭。他与西贝柳斯一样,把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深切的爱搬上了音符。生机勃勃的旋律充满了张力,仿佛初升的朝阳,这正是作曲家心中那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芬兰。

       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担任大提琴独奏的是法国新锐大提琴家奥雷利安·帕斯卡尔。他出生于1994年,19岁时就已斩获伊曼纽尔·费尔曼大提琴比赛中的费尔曼大奖、观众大奖和特别演绎大奖。不同于法国音乐家在舞台上所洋溢的浪漫和优雅,帕斯卡尔举手投足之间多了一份90后的灵动和轻盈。

       下半场,奥科·卡姆用他冷峻的北欧人头脑,将西贝柳斯里程碑式作品《D大调第二交响曲》层层剖析,逐渐递进。一气呵成的演绎,牵引着现场观众的思绪跟着作曲家一起进入芬兰人为政治自由而斗争的澎湃时刻。

       当听说下个音乐季是杭州爱乐乐团建团第10年时,奥科·卡姆表示:“成立10年意义非凡,但乐团要形成真正的‘杭州之音’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杭州爱乐乐团的前10年只是一个开端,但这个开端已经足够耀眼。”

       5月25日,杭州爱乐乐团将首次受邀献演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演《野火》——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届时,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杨洋、乐团助理指挥洪音将同台执棒,在中山音乐堂与竹笛演奏家唐俊乔、小提琴演奏家黎雨荷及韩熙载夜宴图清吹组合一起呈现来自德国、波兰、美国、韩国和中国等国的现代作品。

      【乐场手记】 西贝柳斯的冰与火

       听过一种说法,西贝柳斯的音乐是冷色调的,引而不发,拒人千里之外,又令人欲罢不能,有着不容忽视的魅力声张。然而,这种冷峻实则又是热切,有一种朴拙的雄浑之美与灿烂的升华之境。

       大提琴家王健也说起过,聆听西贝柳斯,不要完全被他的“冷”所牵引。其实,细细地品,他的音乐中还不时地流淌出丝丝缕缕的温暖和震撼。

       这一次我第一次在现场听西贝柳斯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不但继承了先人的传统,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描写的是“芬兰为政治自由而斗争”。第一乐章听起来,朴实无华,洗练深沉,表现出一种凄怆的田园情绪。第二乐章也依旧显得凄凉,令人身临芬兰荒野冰天雪地之感,隐喻芬兰人民在外族统治之下所承受的压抑与痛苦。到了第三乐章,旋律变得活泼而诙谐,芬兰民族主义开始觉醒了。最后乐章就是一首充满力量的自由赞歌,西贝柳斯坚信芬兰必将挣脱枷锁。

       正如世人所说,西贝柳斯作品的乐思是从芬兰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他的音乐,从芬兰的民族史诗和自然风光中汲取灵感,继而引起不同民族、国家和时代人们的深刻共鸣。西贝柳斯之夜,我仿佛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心脏在跳动、在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