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峰在杭州国际音乐节上豁出去了

来源:

阅读:

作者:主任记者 张玫 来源:青年时报 日期:2018-07-16

 

       昨晚,空荡荡的杭州大剧院音乐厅舞台上,孤零零地支起一个放琴谱的架子,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极具挑战的音乐会——所有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宁峰的这把小提琴上。而这位杭州观众的老朋友,曾经担任杭州爱乐2010-2011音乐季驻团艺术家的宁峰,歪头忘我拉琴的样子,仿佛小提琴的弓弦与他已经合为一体。身体的弧度与弓弦的配合如影随形,形成了一种让人着迷的美丽节奏。

  

       这是杭州国际音乐节举办两年来首次推出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而获得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的宁峰显然是豁了出去,这次他选择的曲目可不是一般人敢尝试的,而是有着“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创作的举世无双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这部作品之所以出名,不仅仅因为它长达3个小时,还因为它非常难,对小提琴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由此被称为“小提琴圣经”。

       “之所以在国际音乐节选择演奏这部作品,是因为它被誉为小提琴文献里的珠穆朗玛峰,对于任何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来说,演奏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个终极挑战,对我本人来讲也非常有意义。”宁峰如是说。

       这部复调巨作写于1720年。全曲共六首,分别为《g小调第一奏鸣曲》《b小调第一组曲》《a小调第二奏鸣曲》《d小调第二组曲》《C大调第三奏鸣曲》和《E大调第三组曲》。第一、三、五首为奏鸣曲,第二、四、六首为组曲。前者较为庄严深沉,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而后者则与当时流行的组曲密切关联,采用组曲的舞曲结构和乐章结构。巴赫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和声与对位法,使小提琴这一旋律性乐器在独立、没有其他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小提琴的音响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呈现出宏大富丽的音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也全面地完善和提升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

       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必须是技艺精湛且富于感染力的。虽然是“一个人的战斗”,但显然宁峰胸有成竹。他就像猎手一样扬起琴弓,等着全场安静到连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能听见。宁峰最大的魅力,就是让很多炫技的作品自己“歌唱起来”——比如很多人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犹如拉练习曲,但宁峰却能把它拉成一位歌声迷人的花腔女高音在唱咏叹调,这是他的绝招,也是他的“猎杀武器”。现场的小提琴爱好者好像着了魔一样,以一种静默屏息的姿态,陷入沉思。

       首先亮相的《g小调第一奏鸣曲》,和弦一出,那暗淡忧伤仿佛叹息般的音响便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悲壮而肃穆。乐曲看似平静,但其实在弓与弦的撕扯之间,蕴含的思绪如大海般汹涌,充满了哀伤。

       《d小调第二组曲》是首特别的组曲,深沉、孤独、沉思、抗争甚至悲剧贯穿了整个组曲。德国音乐学家斯皮塔对这首“恰空舞曲”这样说道:“音乐的洪流从难以察觉的来源奔涌而来,显示出作者对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切的了解,同时具备着支配宏伟想象的绝对能力,这是任何艺术家难以比拟的。而这一切都是用一把小提琴呈现。”

       据悉,今晚,2018杭州国际音乐节将迎来“节套节”国际铜管音乐周活动的重量级团队——德国铜管重奏团,观众将感受到别具一格的世界著名乐曲,如《战火浮生》、《加勒比海盗》、爵士版《康康舞》组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