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钢的“乡情”,杭州爱乐最懂

来源:

阅读:

作者:主任记者 张玫 来源:青年时报 日期:2018-07-16

 

       昨晚,杭州大剧院,所有观众都为一位音乐人的认真、才华,以及付诸的情感而热烈鼓掌。他是20世纪最伟大作曲家梅西安的关门弟子,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总监;从《源》《蝶恋花》到为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归来》配乐,这个才子几乎无所不能,他就是陈其钢。

       黑框眼镜、没有一个褶皱的西服,鲜少露面的旅法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就这样出现在剧场里。他特意围着一条绛紫色的丝绸围巾,这是杭爱刚刚送他的礼物。“我母亲是杭州人,父亲是台州人,算是不折不扣的浙江血统。”上个世纪70年代,陈其钢还在当时的浙江歌舞团做了5年的单簧管演奏员。这一次,作为2018杭州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之一,他带着作品终于回到了家乡的剧场。

       7月11日这天对于他来说非比寻常。1983年7月11日,他的独子陈雨黎出生。然而命运给这位音乐才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2012年,陈雨黎在瑞士苏黎世因车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让他瞬间倒下。“其实当时杭爱和我敲定音乐会时间时纯属巧合,但我觉得冥冥中这是天意,谢谢杭州爱乐给我的这份厚礼,让我和家人有机会为雨黎庆生。”

       一场音乐会四首作品,却让杨洋和杭州爱乐每天付出近8小时的排练时间。“杨洋后来说,这事不能再干了。”此时,陈其钢露出满意的微笑。第一首作品《走西口》,“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次用电脑工具创作,你可以听出我的激情澎湃和思乡之情。”陈其钢不厌其烦地为每一首作品解说。

       第二首写作于30多年前无法轻易上演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源》,是他到法国学习后第三年开始创作的作品。“那时的我,努力学习各种作曲技巧,想做一个好学生。直到今天我恐怕都无法超越当年那种努力和无知者的无畏。”在这部巨大的作品中,陈其钢异想天开地将各种乐器散落在不同声部,比如小提琴声部中混入一把大提琴,而大提琴声部,又混入了一把小提琴。这样营造出的效果,就像两个双胞胎突然同时发声,让人产生错觉。“也许3分钟前很无聊,但是3分钟后特别灿烂。”

       下半场的作品都跟传统戏曲有关,一个取材昆曲,一个取材乱弹。尤其是小号协奏曲《万年欢》,陈其钢在2013—2014年写的时候,他刚刚失去儿子,从北京到了遂昌的躬耕书院,遂昌也是汤显祖写《牡丹亭》的地方。“我从小对昆曲很熟悉,仰望400年前的先人,我想创作一部作品。”不过小号协奏曲写好之后,也受到了质疑,有人说它更适合用双簧管或者单簧管来演奏。但是委内瑞拉天才小号演奏家Pacho却用超凡的技巧向观众证明,作曲家是对的。感动的眼泪,吧嗒吧嗒,从观众的眼眶里滴下来,大家默默拂去,此刻,掌声献给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以及一位伟大的父亲。